二人出比较早,宋月华跟小宝回到家的时候天色还比较亮。
小瑜在学堂吃过饭,得知她们没有吃饭,又到灶房煮粥蒸菜,宋月华也过去一起帮忙。
“下次我提前做好晚饭。”谢瑜道。
宋月华笑道,“没事,不差这一时半会的。”
看着谢瑜利落地切菜炒菜,宋月华感叹道,“小瑜的厨艺也能独当一面了。”
听了这话,谢瑜得意道,“宋姐姐,你别笑,就我这手艺拿回家,那也是仅次于大哥的水平。”
“难怪当时要留下你大哥给你三叔补身体。”宋月华道。
谢瑜也笑道,“也可能是三叔嘴馋了。”
提到谢安,不免想到他参加的乡试应该早就结束了,怎么一直了无音讯。
宋月华问道,“你三叔不是去参加乡试了吗?现在是怎么个情况”
谢瑜道,“乡试是过了,但听阿爹的意思,三叔没打算再考下去了,三叔跟二叔都没回来,村里人也只上门道了喜。”
这两师徒倒是有意思,一个止在院试,一个止在乡试。
若说张如山是不喜被人算计,那谢安已经是少将军的人了,难道还有什么难言之隐不成。
“止步乡试,确实有些可惜。”宋月华道。
谢瑜听到后,唉了一声道,“没什么可惜的,三叔这个人从小思不可测,我早就看出来,要是事情办不成,多半是他自己不想。”
确实如此,谢安那小子怎么看也不像会吃亏的人。
宋月华又道,“谢二叔也许久不见了。”
听到这里,谢瑜眼睛一亮,正要说话,外面就传来敲门声,宋月华起身去开门,来人是汤媒婆。
汤媒婆一进屋就拉着宋月华的手,笑盈盈道,“大丫,我这里有一个特别不错的小郎君,哪哪都好,你要不要先替雪丫头看看?”
宋月华让小瑜烧些茶水,自己则听听汤媒婆给柳雪找的这个相看对象。
那人名叫霍明归,是从南方来红叶村寻亲的。
可惜的是,他寻的外祖一家早在干旱的第一年,就遭遇了流民烧杀,只剩个刘婆子依托着桃源村才活了下来。
霍明归寻了过来那日,刘婆子刚好在桃源村,祖孙俩一见面就抱头痛哭。
汤媒婆也在现场,安慰了几句,顺势就打听起了对方的家世跟背景。
这个霍明归是刘婆子的外孙,关系不算远,因为霍家是个做生意的,带着母子跑到连州落了户。
后来因霍明归的母亲病逝,与外家联系也就少了,只在每年过年之际上门拜访。
今年干旱刚过,霍父就外出跑货,结果被山匪杀了,霍明归只得变卖了家产,投奔外家。
没想到外家竟也是这般惨状。
汤媒婆还打听到,这个霍明归是个读书人,除了外祖母这里,也没别的归去,看样子是准备长居在此处。
宋月华道,“这人本居在连州,也不了解背景跟品性……”
汤媒婆笑道,“这人家中只有一个外祖母,听说原本在连州还是有房产的,他既然变卖了家产来到这里,当个小地主是绝对没有问题的。”
宋月华想想道,“我心里有数了,再过些日子,我给您回话。”
“那成。”汤媒婆也不打扰别人,挥着帕子就走了。
宋月华把汤媒婆那里听来的,霍家在连州的旧址抄写了下来,拿上抄写的纸去找了段一刀。
谢瑜见客人走了,刚想继续关于她二叔的话题,不料宋月华拿着张纸就出了门。
学堂。
段一刀听到宋月华让他去连州调查背景的时候,他问道,“姑娘,你觉得自己像不像个当娘的。”
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,”宋月华笑道,“你那么多徒弟,你这个老父亲也上点心。”
段一刀,“……”
连州隔得近,租借一辆马车大约三日能往返,再加上查访调查费的时日,五天左右应该能回来。
段一刀离开后,宋月华托村里的刘山炮去打听打听这个叫霍明归的人品。
“这人才刚来,人品这种东西要咋打听。”